1、积极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性意识。
2、形成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初步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和同伴积极友好地相处,善于表现自己,懂得调控自己的言行,能听取父母及教师的教导。
3、知道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有爱心,懂得帮助他人,有恒心,遇到困难能坚持或想办法解决。
1. ,预防为主的原则
幼儿处在身体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活动也在变化中逐渐走向成熟。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发展,强调预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融入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通过听、说、看、想、做的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在幼儿认识和行为出现偏差的苗头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不能等到幼儿有了心理健康问题再进行治疗、解决,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
2. ,常规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心理素养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要与体育、游戏、艺术等活动有机结合,全面地渗透到教育体系当中。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幼儿,以预防为主。在面对个别幼儿的“突发”事件时,教师和家长要学会随机应变,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给予幼儿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重视将常规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3. ,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区别对待不同能力水平和不同气质、性格类型的幼儿。幼儿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常常反映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教育者要针对不同教育个体采取与之相应的教育措施。例如,属于能力方面的原因应给予理解并进行个别帮助;属于气质方面的原因应进行提醒、劝告,帮助其查找自身不足;属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则要做出较严厉的批评,以对其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促使其尽快改正。教育者在教育方式、目标要求上要注意灵活性和区别性,不强求一致、简单划一。例如,对于活泼型的幼儿,不要过分溺爱;对于腼腆型的幼儿,不要过于心急;对于乖巧型的幼儿,不要提过高要求;对于问题型的幼儿,不要过多责难。
4. ,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原则
幼儿生活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幼儿园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共同引导着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大环境,才能达到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和延续性,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4、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学习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学前儿童生活常规教育注意的问题
1、适时进行
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适时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教育者可采取生动有趣的方式、亲切鼓励的语言与目光,使幼儿在其解剖生理达到一定水平、具备某种心理需求时,适时地接受科学的生活常规教育。
2、注重年龄及个体差异性
在生活常规教育内容的选取上,一般小班为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中、大班则要求在小班的基础上内容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增大,遵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同一年龄的幼儿发育水平有所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环节、内容,对个别幼儿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
3、要求应具体且规范
幼儿的认知与操作能力较弱,所以,对于生活常规的要求应具体且易操作,从而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保育与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应以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保育的辅助手段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5、持之以恒
由于幼儿的发育特点,导致健康教育的效果常常是潜在的,或者已建立的某种健康行为很快又改变了。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6、一致性
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对幼儿有统一的要求十分重要。它体现在教师之间的一致性、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一致性及家园之间的一致性等方面。统一的要求不仅避免了幼儿的无所适从,同时也增加了多次练习的机会。
7、注重榜样的作用
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来自家长、教师、同伴或周边其他人的举止对其均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幼儿接触的电视、广播、书籍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作用。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自身的素质,同时还要为幼儿选择适合的人文环境,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8、经常鼓励
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背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9、提供有利的条件
为幼儿提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适宜条件
1、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具有爱运动的良好习惯。
2、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动作机能协调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
3、幼儿具有活泼开朗的良好个性,坚强与勇敢的意志品质,主动、乐观与合作的态度。
4、逐步形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与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幼儿的知识准备,活动前的场地、器材和玩具的置备与布置,熟悉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前幼儿及场地的安全、卫生工作。
②教师的情绪、语调和姿态等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幼儿情绪兴趣的影响和感染,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中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灵活性。
③灵活运用多种指导方式,既面向全体,又应注意个体差异,做好个别教育。
④控制好活动的时间。一般小班为15~20min, ,中班为20~25 min, ,大班为30 min左右。
⑤重视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智力,并通过建立活动常规,利用活动的有关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和个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⑥注意做好活动后的复习辅导和检查评价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指导能力和教育质量。
2. ,幼儿园早操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①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②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器材,并为幼儿提供自选器材、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③在活动的不同时间,指导幼儿利用同一器材或选用不同的器材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幼儿活动的创造性,全面锻炼幼儿的身体。
④丰富早操活动的内容。早操活动的内容一般是幼儿已经基本学会和掌握的内容,一般不学习新的内容(除器材的不同玩法外)。基本体操的内容一般应一学期更换1~2次,以提高幼儿做操的积极性和做操的能力。做操时教师应注意幼儿动作姿势是否正确、到位。如发现错误应及时用语言提示或提供具体的帮助方法予以纠正,并注意引导幼儿做操时动作和呼吸相互配合。为避免幼儿憋气和提高做操的兴趣,教师有时可采用以声助力的方法。
⑤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灵活调整早操活动的时间和内容。注意早操活动的安全和卫生,即应保证场地的整洁,所用器械的安全和卫生,播放音乐的音量不宜过大,等等。
⑥做好个别教育工作。